這做法看似高明,可有效慳稅,其實不然,因為稅局有機會重新審核成交價是否與市價相若。舉例而言,若果1星期前有同一幢大廈不同樓層相差約數十萬元,未必構成問題,不過若相差超過100萬元,過份偏離市價,當局有機會自行為物業估價,並以此為計算印花稅標準,要求買家補回印花稅差額。
標籤: 印花稅
【聯名買樓】業權稅務問題大拆解!
近年不少夫婦或情侶會選擇以聯名方式買樓,一來雙方可以有共築愛巢的美好目標,二來亦可以減輕單一方的經濟壓力,為雙方帶去一定保障。應該在買樓前做好準備,例如當初決定買樓,雙方要考慮清楚以業權還是投入的金額計算賣樓利潤分配。
【按揭指南】聯名買樓甩名、轉名有咩手續?
如果物業成交價為0元或遠低於市價,稅局仍然會按律師樓或稅局的估價徵稅,故用送讓契或無償轉讓契來避稅是不可行的。現時物業買入後,如果在三年內放售,是需要付「額外印花稅」,但因為政府將近親轉讓視為近親之間的資產處理,不當買賣,故豁免額外印花稅。
【新盤置業】入票前 4大準備要做足!
最近多個新盤開賣,准買家們需留意:一手物業與二手物業置業流程各有分別,大家入票前應充分做好4大準備功夫,確保職業之路暢通無阻。
【供不應求】運房局:12.7萬戶居住環境欠佳
按最新推算未來十年(2022/23至2031/32年度),總房屋供應目標43萬伙,公私營房屋比例為七比三,跟2020年公布的十年期供應目標相同。報告又特別提到,全港有12.7萬個「居住環境欠佳」住戶, 是現屆政府新高。當中約73%為居於俗稱「劏房」的分間樓宇單位的住戶。
【置業懶人包】2021印花稅大全
對「樓市新鮮人」而言,入市買樓前記緊做足功課,最重要是準確計算買樓開支(包括印花稅、按揭成數、傭金、律師費等),避免出現預算不足又或被迫撻訂等情況!這篇文章將用簡單直接的方法告訴你最新的物業印花稅資料,讓你輕鬆掌握置業細節。
【入伙懶人包】新盤收樓前注意事項
不少新盤業主,都是上車客,即是第一次做業主,好多時對買樓以至收樓的程序事項都未必太清楚。當中差餉和地租一年可分四季預繳,每年差餉和地租的徵收率分別為應課差餉租值的5%及3%。新買家置業後,會需要在「最後繳款日期」或之前,繳交當相應的差餉及地租金額。
【租樓流程】租約、按金、印花稅全攻略
有不少剛踏入社會的「新鮮人」,又或者是新婚夫婦,在最初資金不足下,均喜歡透過租樓來解決居住問題。亦有部分租樓一族,因為擔心經濟周期下滑,或者不想被供樓「綁死」,所以選擇租樓。值得留意的是,其實租樓有很多程序及細節位需要注意,例如睇樓流程、租約釐訂、支付按金等。
息低資金多 一手旺上旺
本港疫情回穩,經濟逐漸改善,市場資金充裕,近日樓按相關1個月拆息更跌至逾11年低位,有利控制供樓開支,吸引購買力蜂擁入市港樓,新盤百花齊放,青衣全新盤搶先週末開售…
【置業備忘錄】2021香港買樓FAQ
無論你的全部固定收入或是部分固定收入來自內地,理論上都可以用於申請香港銀行的按揭。但審批方面,相對會比較嚴謹,具體情況仍然以不同銀行為准,建議申請之前詢問銀行或找按揭專員查詢。如果在香港有親友, 可以委託他人和中介簽署臨時買賣合約,可以郵寄方式寄給買家親筆簽署, 再寄回香港即可。
【近親VS非近親】印花稅計算有甚麼分別?
近年政府實施購買多於一個住宅物業的15%雙倍印花稅(DSD),若市民本身已有一個物業,但想買多一個物業投資或收租,需繳付15%辣稅。不過業主可以透過近親/內部轉讓方式「甩名」,回復首置身份,避免再買入物業時需付辣稅。
豪宅供應罕 資金續追捧
疫情反覆無損買家對後市信心,加上股市波動引發套股換樓潮,樓市交投續熾熱。正所謂物以罕為貴,豪宅供應向來罕有,優質戶更難求,上月波老道誕生亞洲分層樓王後,豪宅再起動,週末銷售的西南九龍地王豪宅新盤銷情理想…
【2021財案】樓市房策重點懶人包
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上11時在立法會宣讀新一份《財政預算案》,事實上,樓市部份着墨不算多。
【上車部署】置業開支和你計
想買400萬樓上車,以為一口氣儲夠9成首期40萬便完夢?殊不知要實現置業大計還有種種開支,印花稅、經 […]
【新手上車】首期之外,買樓還有甚麼必要開支?
很多人儲錢買樓,都只着眼於儲首期,但其實首期之外,還有不少必要開支,加起來數目亦不小。如果計錯數,失預算事小,撻訂收場事大。買樓開支一般可分為兩大類,一次性及恆常性。一次性就是買樓時要付清的,恆常性則是收樓之後的定期支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