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前景未明,不少早前選用建築期付款的新盤買家,都放棄上會選擇撻訂離場。究竟撻訂的普遍原因是甚麼?有甚麼辦法防止?
1. 建築期變數
近期撻訂的買家,多數選用建築期付款,即買入物業時,先繳交部分首期,到收樓時才申請按揭,若買家上會時,樓價大跌,即現價低過買入價,或遇上估價不足困局,則買家需要多付首期才能上會,令置業成本大幅增加。事實上,由於疫情影響,香港樓價雖然沒有大跌,但部分打工仔遭公司裁減,又或減人工,財務不大如前,從而影響按揭貸款,終致撻訂。
避免方法:
要應對建築期風險,買家置業前最好預備更充裕資金,或與家人商討財務後備方案,幫忙提供資金支援。當銀行真的出現估價不足時,也能有額外資金應付差額,毋須撻訂收場。

2. 按揭計錯數
不少買家置業前未有仔細計數,在簽署臨約後才發現財政狀況有問題,例如本身有負債,未能通過銀行加息3厘的壓力測試,又或者本身信貸評級欠佳,最終無法上會,即使銀行批出按揭,亦可能與本身預算出現偏差,例如誤以為自己情況必能做到九成按揭,但最終只批出五、六成,未能支付差額下只能撻訂收場。
避免方法:
買家對個人的財務管理應有一定了解,購買物業前可先行計數,可先於網上進行模擬壓力測試了解是否符合資格,甚至向環聯 TU 申請取得自己的信貸報告,避免突然因為個人財政信貸問題,而致銀行不批足成數上限。
3. 買家憂慮後市
在經濟不明朗之時,有不少投資者買入單位後認為「買錯貨」,會認為止蝕方為上策,亦有部份因為擔心未來樓市下行,在整體投資前景考慮後寧願撻訂止蝕。近期更有好多買家基於移民理由,最終撻訂終止交易。
避免方法:
撻訂涉及不少財務成本,置業作為長線投資工具,簽署臨約前應仔細做好財務規劃,有需要可諮詢相關專業人士。
4. 摸貨轉售不果
有一種短線炒賣投資叫「摸售」,即買家與原業主簽署正式買賣合約後,在簽署樓契前(即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前),將買賣合約權益轉讓給另一位買家,以賺取售價差額。而當樓市出現波動時,很可能出現摸貨無人接手,而投資買家亦欠資金自己完成交易,就要撻訂收場。
避免方法:
假如能力許可,投資者最好做定兩手準備,通過銀行安排好信貸額,萬一「下家」不成交時,亦可以自行「上會」。另一方面,選擇優質、易出售的物業亦會令風險大大減低,由於優質的物業通常需求較大,因此摸貨更容易轉手。
延伸閱讀: